您当前所在的位置:大同市特殊教育学校|大同市盲聋职业中学 > 职业教育/医教康复 >

大同市特殊教育学校

夯实基础 突出特色 创造佳绩 ——大同市职业教育汇报材料

2018-12-18

 大同市特殊教育学校创办于1960年,是一所集听障、视障、智障、自闭症于一体,涵盖三年学前康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三年普通高中教育、三年职业高中教育的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学校现有教职工64人,专业教师9人。学校现有24个教学班,在册学生256人。

近年来,学校在“同美”教育文化的引领下,始终坚持“同仁、同慧、同融”的核心理念,紧紧围绕“一切为了学生的生存与发展奠基”的办学宗旨,秉承“生活能自理、生存有技能、生命有价值”的育人目标,大力实施精细化管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办学与管理模式。先后被国家、省、市有关部门表彰为先进学校等40多项荣誉,学生文艺、体育、美术作品获得60项奖项,其中国家级20项,使我校成为大同市特教领域的一面旗帜,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一、做好学生生涯规划,建立由低到高相衔接的职教体系

教育是改变残疾人一生最根本的办法和途径,让残疾孩子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并掌握谋生一技之长,对他们的终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校根据学生特点,在学生一入校,就依据其残疾类型、程度的不同,帮助做好“生涯规划”。幼儿康复教育的生涯规划以“回归普校”为主。通过康复训练,使聋幼儿逐步掌握一定的康复水平和康复技能,逐步回归普校或普通幼儿园;培智教育的生涯规划以“生活自理”为主。通过梳理,培智教育已逐步生活化、规范化,提高了孩子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聋教育的生涯规划以“升学”为主。按照国家聋教育课标的规定开足开齐课程,结合我校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开设适合聋生升学教育的高考科目;盲教育的生涯规划以“生存技能”为主。针对盲生身心特点,开设按摩课程,为盲生融入社会奠定基础。通过“生涯规划”,让残疾儿童及其家长从小就对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能力有所了解,并针对这一特长进行深入探究,使其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上少走弯路,真正抓住人生出彩的机会。

在做好学生生涯规划的基础上,学校针对孩子们年龄段的不同,循序渐进地将职业教育渗透到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逐步增加职业教育份量,不断增强学生综合素养,提高学校办学水平。首先在低年级(一至四年级)开设生活劳动技能课,每周两课时,通过四年的生活技能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渗透,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然后在中、高年级(五到初三年级)开设兴趣课,每周两课时,实行一年一轮换,让学生对各个专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最后在职业高中班开设职教课,每周12课时。职业高中是学习职业技术“重中之重”的阶段,职业教育是一种预备就业教育,教学时间增加,教学内容也更专业。

同时,实行“分项教学”。在日常教学中,学生的知识、能力等各方面参差不齐,尖子生和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水平差距较大。针对这种情况,学校积极开展“分项教学”,全面搭建学生成长、发展的平台,让基础差的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内容和专业技能,优秀的学生全面培养其专业综合技能,以此确保每位学生毕业时掌握一技之长,实现自我价值。

二、掌握职业技能,打造“三化”职业教育教学内容

学校根据大同市地域特点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从每个学生的认知程度、技能高低、学习风格、情感体验出发,打造“专业化、区域化、特色化”的校本教育教学内容,为培养残障学生的职业能力奠定基础:一是专业化。学校自主研发大同本土旅游景点的职教内容,形成设计--制作--装裱的完整体系和链条。在专业上下功夫,在基本功上做文章,从基础入手,由简到难,逐步提高,成金字塔上升趋势,让学生在同一门专业中学到多种技法,以适应和满足社会需求,真正为学生将来就业打好基础。如刺绣专业由现在的风景、山水向人物、动物、景点建筑拓展;雕刻、剪纸专业由现在人物、动物的模仿到自主设计立足大同本土的旅游景点,宣传展示大同。二是地域化。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要更加体现大同地域特色,更加注重成套、成体系的作品展示。如:古刹庙宇系列(悬空寺、华严寺、法华寺、善化寺、府文庙、关帝庙、圆通寺、觉山寺、龙泉寺、纯阳宫、朝阳宫、观音堂、水神堂、代王府、清真大寺);古建筑系列(鼓楼、钟楼、四牌楼、雁塔);桥梁系列(北环桥、平城桥、兴云桥、北都桥、迎宾桥、南环桥、开源桥);自然风景系列(文瀛湖、乌龙峡、火山群、土林);星级旅游景点系列(云冈石窟、北岳恒山、九龙壁、古城墙);场馆系列(体育中心、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大剧院);生态园林系列(大同公园、儿童公园、御河公园、智家堡公园、梓家村森林公园、平旺公园);革命教育系列(平型关、万人坑)。三是生活化。针对培智班学生身心特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实施、评估上,从学生的现在及未来生活需要出发,设置银行、医院、快餐店等与生活情景紧密相连的模拟场所,为学生适应社会提供更贴切的教学内容。

三、多措并举,打造职业教育“双师型”人才队伍

职业教育的师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实施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根本保证,因此对职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还要有娴熟的专业技能。为了实现“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我们着重抓好“培、引、激”三项工程。“培”,就是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参加培训,通过“任务驱动”学习方式,转变教师观念,督促教师从被动学到主动学,形成自学、集体学、外出学、跟岗学的机制,特别是让职业教师走出学校,深入车间,采用“师带徒”的学徒制模式,掌握最先进的职业技能。“引”,就是不受身份限制,积极引进“能工巧匠”,在我校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聘请了4位教师担任盲人按摩、武术、舞蹈、设计等专业的教师,充分发挥外聘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特长,解决我校在实际操作等方面的问题。“激”,就是建立“双师型”教师评价激励机制,为了让教师把学到的技能熟练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学校每个学年组织举办教学技能、专业课技能、才艺技能展示活动,另外积极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种专业技能比赛,使教师在参与的动态过程中转变观念、方法,思想得到升华,专业化水平得到提高。

四、构建课内外相结合的职教模式,学生就业前景喜人

我们全面探索适应学生实际的培养模式,开展了“馆校合作”、“校企合作”、“师带徒”培养模式,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寻找合适的岗位,并强化岗前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我们与大同市雕塑博物馆签约,将中国雕塑博物馆作为我校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发挥残疾儿童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我们与大同市新火职业学校合作,为我校初、高中学生开展美甲、平面设计、室内装潢等项目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技能培训。通过此次培训,学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提升了能力;同时学校也增加了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经验,为残疾学生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专业领域和机会。我们聘请优秀盲人毕业生返校来给自己的学弟学妹传授按摩知识。与此同时,学校还提倡创业教育,培养创新意识,力争把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过程中,成立了“大同市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技术教育就业指导实训基地”,成为学生融入社会成就梦想的实践路桥。我们还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演讲,为在校学生介绍学习、生活及工作经验,鼓励在校学生明确目标,努力学习,认清自我,规划生涯,为将来走入社会做好铺垫和准备。目前,我校又成功申请成为“大同市残疾人艺体教育训练基地”和“残疾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大同市金融教育实践基地”,这三大基地的成立,可以深度拓展学校与外界的合作,实现双向互动,更好地充实学生技能操作内容,促进学生专业的提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培养残疾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加强残疾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养。为学校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将立足现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加强学校各项工作,谱写大同特殊教育学校新篇章。

我要评论(114生活网会员可直接登录,如果还不是114生活网会员,请点击注册新用户!
  • 评论内容: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x

填写举报信息

提示:请填写您的实名信息,中国114黄页承诺对您的信息进行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