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大同市特殊教育学校|大同市盲聋职业中学 > 科研 > 优化教学设计 弥补聋校应用普校信息技术教材之不适

科研

优化教学设计 弥补聋校应用普校信息技术教材之不适

关键词:

大同特校大同特殊教育学校大同市特教

2015-11-18

 大同市特殊教育学校       耿雅清        13734209611         037006

摘要:  

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在祖国大地全面铺开,教材改版、教育理念推陈出新,教育模式百家争鸣,反观聋教育的新教材依然是千呼万唤未出来。但我们的教育工作刻不容缓。我校已经大力、全校推行普校教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聋校使用普校教材具有众多优势,但是鉴于聋生具有不同于正常学生的身心理特点、学习规律。聋校使用普校教材必然不能照搬照抄,应该选择、整合既适合聋生的能力又对聋生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内容。

关键词】:  教学设计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一、 教学设计的内涵和外延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教学设计是作为教者,基于对学生和教学任务的分析,而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教学进度、课程评估等做出系统设计的一门学科。 教学设计者经常使用教学技术以改进教学。针对普校信息技术教材中出现的难度大、抽象不易于理解、逻辑性强、与聋生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的内容,我们可以通过优化教学设计的方法,来寻找突破点,改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得全面发展。

二、 我校信息技术教材的现状

由于教材内容主要以文字媒体表现的,虽然涵义明确,但有的内容呈现的知识结构不一定符合聋生认识规律的顺序。所以教师必须对教材知识结构的"顺序"及表现"方式"上进行再创造,形成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知识结构。

1、 “零起点”的问题

聋生大多数家庭条件不好,家里有电脑的学生人数很少。我校的信息技术课是从初一开始的,学生无基础,课时安排初中段每周2课时,高中段每周4课时,虽说不算少,但是使用普校教材后,教材内容多,部分内容较难理解,与聋哑学生生活联系不够紧密,理论知识生涩、抽象,学生学习起来难度较大。

2、 教材缺乏实际的应用性

学习信息技术课主要目的不单纯是使学生掌握软件的操作步骤,更重要的是掌握如何在生活与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的策略与方法。因此,信息技术教材的教学活动的设计应关注的是其应用层面的问题。

我校使用的教材在编写工程,未能够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性。在教材的设计上过多的注重、强调操作步骤的讲解,局限于讲授几个工具性的软件,没有指向聋生实际的学习和今后融入主流社会。

三、 适合聋生的信息技术教材

聋生听力缺失,靠手势语言和进行交往,靠视觉器官的直观形式获得信息,并进行交流,因此视觉敏感、形象思维非常发达,而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就相对的差些。聋生学习知识往往只看到问题的表面现象,只能学习直观、明了的知识,而不能关注知识的内在联系。学生的认知是通过直接乐趣、具体行动和自己的情感为依托来理解,认知的。因此适合聋生的信息技术教材必然有如下特点:

1、 整合教材和进行教学设计时都应该真正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就仿佛是聋生翻越峭壁的一根绳索,随时要伴随着学生得学习,能够牵引着他们在课堂中不断前行。并且这个任务还必须是与聋生学习的实际生活、学生得认知基础都紧密的联系起来。这样才能让孩子们在非常有限的知识积累下实现已有知识与新授知识的联系、接受所学的新知识。

2、 教材内容应该紧跟时代。聋生由于感觉器官的缺失。因此,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程度和广度都不及正常人,但聋人的好奇心、求知欲都不逊色于正常人。因此,为聋人呈现新鲜的知识更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也更有利于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为聋人回归主流社会奠定一定的基础。

3、 注重知识的迁移。信息技术课不是计算机课的别名,而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基础教育中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某些软件的熟练工,帮助聋生回归主流社会,掌握信息技术这种新兴且实用的学科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只会粗略的使用某一个软件是行不通也是不具备实际意义的。如果能培养聋生具备知识迁移的能力,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对于孩子们来说就具备了一种自食其力的本领。其中,信息能力的培养体现在驾驭和认识各种不同信息环境和软件的共性上,体现在对未知功能的探索能力上。信息技术课教学中不可能,更没有必要把具体软件的各种功能都一一介绍和列举,而应该以具体软件为媒介,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软件的特点。具有与未知环境打交道的能力才是培养信息素养的真正目的。

4、 教材的整合重组的过程中应该考虑下面几点:(1)针对聋生的特点,应该尽量采用上机学习,而不是纯理论的学习。(2)为学生讲授时尽量减少传授式的叙述,改用序列性问题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采用任务序列、增加问题的任务,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建构相关知识、技能。(3)教师应该根据聋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的现状,“零”起点教学,但在设计教学环节、训练任务时,要注意拉开差距,从而激励各种层次的学生参与学习。

四、 教学设计中进行的有效尝试

教学设计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这一动态进行预先的分析与决策。教师对教材、学生以及对自己角色的不同理解,设计出来的教学方案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也截然不同。从教育发展来看,有效的课堂组织日益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课堂教学的参与性,教师在课堂的角色正从"讲师"变为"导师",从单纯传递知识信息变为引导学生学习以及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

科学的教学设计应是安排好学生学习的外部条件(学习的内容、方法、形式等),以配合学生的内在认知需要,从而经济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年来的工作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优化教学设计,从而使普校教材更适应聋校学生的使用。

1、 从教学方法入手,突破聋生使用普校教材的局限

教学方法有丰富的内容和各种的形式。谈话法、探索法教学中富含启发式思想,传统的讲授法也可贯穿启发式思想进行,可利用比喻启发,比较启发,情景启发等。课堂我遇到普校教材中较为生涩的概念教学时,常用比喻启发聋生。如在引导学生理解"资源管理器"概念时,我把资源管理器比喻成一个书包文件比喻成文具书包中可以有很多个文具文件夹又比喻成文具盒,文具盒中也可以有很多的文具。这一简单比喻启发,学生对资源管理器、文件夹、文件这三个抽象深奥的专业名称变得浅显易懂,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从提高教学效率出发,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特征等来具体选择最佳教学方法。

2、 转变课堂模式,突破聋生使用普校教材的局限

传统的课堂结构程序为:复习提问--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归纳小结--布置作业。这一模式在聋校也一直被广泛使用。聋生学习主动性差、思维局限,课堂参与度比较低,因此这样的课堂模式让大多数聋校教师觉得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较多的,系统的知识,但运用不当,往往会出现"满堂灌"的现象,反而局限了聋生少的可怜的思维能力。而且,这一模式基本是以教师为中心来考虑和体现教学过程的,重主导轻主体,比较忽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的发挥,长期以往,对培养聋生的创新精神毫无益处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针对不同的课堂涌现出很多教学模式。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在借鉴、尝试使用这些教学模式,一段时间的实验,我认为这些模式对聋生的教学效果较好,有利于克服普校教材的弊端,能让聋生更好的接受知识。

 目标导学教学模式:通过设置情境、定向质疑、材料分析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教学目标,以导读题形式出示,使聋生通过视觉优先的特点,在上课之初就明确学习要求,开门见山,减少了不必要的刺激。当学生明白了学习目标以后,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精心准备的导学案。因为普校教材文字描述较多,对不普通学生而且这不是问题,但是对于语言功能较弱的我校聋生来说,面对大段的文字,专业性的语言描述,学生可能就会望而生畏,放弃自学。此时,用导学案辅助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制作导学案时,一般注重三个原则:(1)凸显主要内容,排除无意刺激。理解文字意思是聋生的一大难题,因此,将主要内容摘录出来,作为主要的刺激输入给学生,学生就可以有的放矢的用较短的时间理解本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避免了注意力被其他难理解的词语分散。(2)变段落语言描述为序列语言描述。聋生的认知特点在某种程度上与可视化的系统类似,即“所见即所得”。序列性的描述语言具备简单、明了、前后顺序明显等特点,这样的特点有利于促进聋生认知和识记,也符合计算机操作步骤的序列性,因此,有利于学生掌握操作的步骤。(3)结合基础知识检测题。发展聋生的语言能力,这是聋校的教育目标之一,信息技术课也肩负这样的责任,我安排基础知识的检测题,一般采用填空的形式,旨在,降低难度,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概念,从而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学生利用导学案进行自学后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接着请组代表发言,对出现的问题,特别是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适时进行讲解点拨,同时还须将本课的总体框架展示在学生面前(板书内容)。最后根据教学目标配以一定的目标形成测试题,这样的设计简明、精干,符合聋生容易分心、简单、直接的认知规律和学习习惯

在上高中信息技术"条件格式"一节课,首先提出问题:(1)把这张简单的表格中得分高于90分的用红色文字表示出来由于表格中记录较少,所以学生完成的很轻松。(2)换了一张复杂的,记录较多的表格,再让学生完成上面的要求。学生都露出了痛苦的表情。觉得这个任务太难完成了、太麻烦了。这时,我告诉学生有一种简单的方法,大家都跃跃欲试,对学习本节课充满了渴望。(3)我适时的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带着任务自己阅读导学案。然后讨论出“条件格式”的制作步骤。学生先是一阵安静,然后开始操作电脑,部分同学怎么都弄不出结果很着急,于是学生们又开始讨论起来了。讨论气氛热烈。经教师点拨引路,启发释疑,通过学生广泛讨论、比较,最后得出正确结论。教师在教学中应将着眼点从单纯传授知识转移到培养学生能力的思维过程上。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得出结论显然不是主要的,而学生思维过程才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可以采取多变得教学任务,有的放矢地挖掘学生各自的潜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

3、 优化反馈练习,突破聋生使用普校教材的局限。

无论是新知识学习,还是旧知识的复习,都离不开一定量的练习,尤其是聋哑学生知识学习时接受程度就不高,理解的不透彻,如果不及时反馈练习,教学效果就更难保证了。通过练习能反馈学生学习的信息,所以反馈是学生知识输出并不断矫正的认识过程,是认知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于聋哑学生反馈练习的题量要适中,题型要新颖: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迁移,另一方面及时补偿教学,拓宽知识面。练习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个人笔答,个人口答;可以是小组竞赛;也可以让学生互相纠错等等聋哑学生心智较普通孩子要成熟的晚些,因此,角色扮演类的练习,孩子们也是比较喜欢的。

例如,我在讲完计算机硬件后,我请一些同学分别担任电脑销售员,介绍自己销售的电脑的配置、参数和特点。通过这样一练,学生不但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而且也锻炼了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等

信息技术课是聋生很喜欢的科目,虽然聋生知识积累较少、语言能力弱、思维能力局限,但是孩子们依然好奇、依然有创造力,具备了学好信息技术的能力。信息技术是一门实用性学科,掌握信息技术技能、具备信息素养,能拓宽孩子们回归主流社会的道路,为学生自食其力的生活也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只是由于没有针对聋生学习特点的信息技术教材,对孩子们来说是一种比较大的制约,因此我们做教师的应该积极主动的改善我们的教学设计方法,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培养对社会有用的聋生。经过实践,由于优化了教学设计,改进了教学手段,以素质教育为宗旨进行教学,充分发挥教师导学、导教作用,深入研究学生的认知过程,寻求教与学的最佳契合点,聋生使用普校教材不但拓宽了知识面,深化了知识的难度,培养了孩子们的信息素养,提高了操作技能,也为孩子们回归主流社会提供了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课堂教学设计理念与方法》    吴松年   2006年3月

2、《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李艺 李冬梅   2013年1月

我要评论(114生活网会员可直接登录,如果还不是114生活网会员,请点击注册新用户!
  • 评论内容: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x

填写举报信息

提示:请填写您的实名信息,中国114黄页承诺对您的信息进行保密